醫藥網8月22日訊 處方藥新零售正在將藥店渠道抬升至前所未有的高點。
?處方藥市場增速已超OTC
7月初,劉強東撰文談第四次零售革命,或所謂新零售:技術的應用從來都沒有在根本上改變零售的本質,即成本、效率和體驗,只是創造價值和實現價值的方式一定會改變。鑒于此,于
藥品(尤其是處方藥)這個特殊的商品而言,市場創造價值和實現價值的方式正在改變。
不同于互聯網O2O的是,關于藥品零售線上線下一體化,包含著更多;而眾多方式中得益者,都有零售藥店――創造這一價值利益的,處方藥占據重要位置。
中康CMH最新監測數據顯示:至2017年上半年,處方藥在零售藥店已有1321億元的市場規模,基本與1341億元OTC藥品規模持平。
而這一數據在2015年時的差距是100億。
另外,在市場增速上,近兩年來,處方藥已明顯超出OTC藥品;處方藥市場的復合增長率更是超出OTC藥品市場3個點。
?工業企業進場,對處方藥增長有貢獻
實際上,這一增速的背后,離不開藥企的發力。
可以佐證的是,諸如阿斯利康、默沙東、賽諾菲等根植處方藥院內市場的外資企業,已開始組建零售團隊,以圖國內零售市場。
國內藥企,往前說,如廣州
醫藥、云南白藥、修正藥業等已涉足零售終端;近的說,2017年海南博鰲西普會上,恒瑞制藥、廣西梧州制藥、正大天晴等紛紛亮相,意欲觸及零售市場。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看點是,目前日本最大的制藥
企業、全球銷售規模超160億美金的武田制藥也要涉足國內藥品零售市場。其創造價值的方式不同于上述外企,而是選擇與目前國內健康品牌運營商、渠道平臺百洋醫藥集團合作,將包括潘妥洛克、倍欣、必洛斯等在內的6個處方藥產品授權給后者運營,覆蓋到零售藥店。
有業內人士分析稱,百洋醫藥的核心競爭力在于其手握23萬家藥店和1.3萬家
醫院的強渠道資源,以及在線上的內容運營推品牌,與受眾產生互動,再運用信息技術鎖定購買力,是技術密集型的服務商――大眾熟知的”迪巧“便是該公司運營的品牌。
?制藥企業已“嗅”到零售盈利上升期
“其實跟外企過往距離比較遠的這樣一個新市場(零售),武田制藥跟百洋的合作是非常好的嘗試,我認為是未來的一個發展方向”。中康
資訊總裁吳瀚說到。
的確,過去跨國藥企在中國的渠道結構基本以醫院為核心,因為80%的藥品在醫院銷售。隨著醫藥分家政策的推行,醫院作為藥品主銷售渠道的屬性在下降。
“跨國藥企礙于人力成本,并沒有在零售上做太多工作,這也給了類似百洋這樣的技術密集型企業一個機會。”百洋醫藥董事長付鋼解釋說。
說到機會,不管是自組團隊還是借船出海,制藥外企涉足國內處方藥零售市場自有其考量,首先,零售
藥店成本端的壓力似乎已不會再加大。
方正證券8月15日發布的研究報告指出,無論高點之后的平穩增長的物業租金,還是可控的人工薪酬,從宏微觀的角度看,都已進入穩定周期。
同時,該研報指出,運營優異的公司同店增長速度會超過租金和人工成本的上升速度,行業盈利處于上升期。
而在“互聯網+醫療”的浪潮下,技術密集型企業看點在于其依托大數據建立起來的解決方案。
實際上,前不久媒體報道,世界上最大企業軟件提供商――甲骨文(Oracle)已與百洋展開合作,推出“明鏡營銷云”,發力醫藥精準營銷。即通過數據驅動,幫助醫藥品牌企業和零售終端顧客客觀行為,從而制定精準營銷決策。
?連接制藥企業與零售藥店的“關鍵點”出現
其實換一個角度看,制藥企業與“百洋們”的合作可能是觸及處方藥零售市場的最好方式,除了能快速打開處方藥零售市場不說,還可能省去隱藏的“沖突”。
這種沖突表現在,制藥企業的加入,無疑給競爭激烈的藥品零售市場“火上澆油”。老百姓大藥房董事長謝子龍在本屆西普會上公開表達了自己對這一現象的看法。
“如果工業企業一定要做藥品零售,在某一個地方成為我們的競爭對手,我們會毫不客氣的打,必須主動應戰。”
“我不希望他拿高利率來跟我搶市場,而我還要做他的銷售渠道,我不會干,我相信我的同行也不會干。”
此前,一心堂董事長阮鴻獻也表示,工業和醫藥零售出現的不該有的競爭,會給行業帶來惡性循環,希望行業能分工明確,各盡其能,把醫藥工業、商業做好。
如此可大膽推測,剛上市不久的大參林也不希望在并購擴張的道路上遇到工業對手吧。
這樣看來,類似百洋醫藥這種靠技術和數據驅動的平臺型公司,反倒成了實現處方藥價值(從工業到零售)的關鍵點。
只不過這個關鍵點可能要被百洋領先了。因為據了解,本屆西普會上百洋已于中康
資訊達成合作共識,后者作為醫藥行業的“埃森哲”,掌握了目前國內最詳實的全國藥店數據及分析能力,供前者選擇該布局哪些藥店。比如藥店的位置、顧客群體結構、客流量等。
正如開頭劉強東所說,技術沒有改變零售的本質,即零售沒有新舊之分,卻改變了它的形式:創造處方藥工業與零售市場的關鍵點,并在零售藥店實現它。而不用再等院內的處方藥何時流出來。